杭州公刘子茶道培训学校
招生热线:0571-88210937

摘录王相山《茶话武威之二》老凉州老获茶

来源: | 作者:glzcdcom | 发布时间: 2616天前 | 719 次浏览 | 分享到:
武威人喝茶,缘自何时,已不可考。《谷山笔尘》记载:六朝的时侯,北方的人还不喜欢喝茶,都是用酪代替。或者是等柳芽、槐芽、椿芽初发时,采摘之后煮水喝,据说味道比茶还好。民勤人则将茴香炒熟,泡茴香水喝,它的颜色很绿,甚至比龙井的颜色还好看,味道也不比旗枪差。还有像牡丹、玫瑰、菊花之类的花,采摘下来泡茶,也觉清远不俗。直到唐朝,商人们拿马去换茶叶,茶才在武威流行开来。
老武威人酷爱的是茯茶。建国前,武威城有多少茶馆,已经搞不清楚,但老城隍庙根儿的老茶馆,至今,许多七十岁以上的老武威人还记忆犹新。一提起来,神情里就有遗憾,要不是那场大火,要不是小日本的飞机往城隍庙的头上扔下炸弹,老城隍庙那一处独特的风景怕是要保留下来的吧。老城隍庙即今儿的文化广场文化馆所在地。建国前,那儿是公共体育场,其后是一处布满茶园酒肆和各种摊贩的广场。是武威最热闹的地方。 
正宗的老武威人,只要到了盛夏,往往是天一麻麻亮,便打着呵欠出了门,打打太极拳,压压马路,练练腿骨,就到城隍庙根儿的饮食摊点上吃早点去了,吃罢小吃,日头爷也就爬上树稍儿了。顺着老城隍庙根儿摸溜到戏台下,或直奔那热气腾腾人声鼎沸的茶馆,一遍看戏一遍喝茶,一遍溜鸟一遍晒太阳,他们一天的日子才算真正开始了。也只有到那里先呷一口煮得血赤赤的茯茶润润嗓子,再把滚烫浓酽的茯茶吞下肚去,才会觉得回肠荡气,神清气爽,遍体通泰,真正活了过来。 
红枣茯茶是凉州三套车之一绝。红枣茯茶的熬制有其独特的讲究,从用料到火候,据说都有祖传的秘方,老子号的茯茶师傅一般情况下是不轻易传授别人的。表面看上去,炉子是土炉子,茶壶是大铁壶,火用的是普通煤渣子,并无独特处,但熬起来就很讲究,一般人不得而知。我几经打探,才得知内中一二。 
熬茯茶最好的器具是砂罐子和砂锅子。最好的水是活水,即来自祁连山的泉水而非井水。据说武威莲花子山药王泉的泉水是武威最好的煮茶之水。所以,过去武威城里的大户人家总备有专门买水的马车,一有尊贵的客人便上莲花子山买药王泉的水煮茶、冲茶。故而有;茶不茶,谁说话,药王泉,神仙茶;之说。药王泉只在每年的五月十三免费开放,其它时间,有专人看守。所以普通人家要想喝上一口用药王泉水煮的茶,只有到五月十三,便逛庙会便提一桶回来。现今的自来水已加了漂白粉,更差,茶本性寒,井水未见太阳,性更寒。且西方常寒凉也,水就讲究;老汤三沸。壶中间起了水泡,象鱼儿的眼睛,滴溜溜在水面上往外滚,且有微微作响的声音时,叫一沸;壶四周象泉水喷涌,泛起成串的珠子时,叫二沸;等到水开得象澎湃的波浪,水气水泡全部消散了时,就叫三沸。南方人熬茶,见三沸即止,是因为南方的水太软,再煎水就老而无味了。而武威的水性太硬,只有在三沸上一味地沸腾,茶的灵魂才能出窍,才能去掉寒性,熬出味来。所谓汤,是茶叶的灵魂。再加上红枣提气暖性,武威人便将性寒的茯茶熬成补气的汤了。 
茯茶的好坏,关键在于火侯的把握。李约说茶必须用活火煎,活火是指炭火有焰的。东坡诗句活水仍将活火烹,说的就是这法。 火太文,熬出的茶水性软,水就会被茶所降伏;火太武,茶就会受制于水。因而煮茯茶的火侯必须文武并用,一沸前用文火,二沸用武火,三沸后再用文火慢慢煎。往壶中投放茶叶也有讲究,先茶后水,叫做下投; 水添到一半时放茶,再加满水叫中投;先加满水后放茶叫上投。夏天适合上投,冬天适合下投,春秋适合中投。 
如今,这些讲究,人们多已不知道了。水是自来水,壶是铁皮壶,火用鼓风机吹。但武威人仍觉得地道。茯茶熬好后,其色红润如血,再调上红糖或白糖,喝一口甜蜜可人,喉咙生津;喝一杯神清气爽,肠胃通泰。因为茯茶具有提神、补气、养胃的保健功能,故有凉州土咖啡之美称。因而,但凡武威人特别是凉州人对茯茶都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特别是老凉州人,吃罢行面拉条子、卤肉后,一定要再喝上几杯酽酽的茯茶,才觉完美。 
闻龙《茶笺》里记载:苏东坡说:蔡君谟嗜茶,老病不能饮,日烹而玩之。可发来者之一笑也。年老耽弥甚,脾寒量不胜。煮茶为了玩的人很少。但有一位老武威人对煮茯茶的讲究一点不虚。我住的家属楼上,有一位张爷,已八十多岁了,从年轻时侯到现在,茶碗熏炉,几乎没有停过。他每天喝茶有定时:天明、早餐、中餐、下午、黄昏、睡前,这六个时侯必定烹茶。特别是天明的煮茶,老人特讲究。他的供春茶壶,小巧玲珑,平时爱不释手,如同掌上明珠。天一麻麻亮,老人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熬茶。有时老太或是儿媳起早了,就将茯茶熬好了,但老人起来必要提上小壶,再搭到火上,亲自熬,听着水火相互的作用,就像听着松涛的声音一样,妙不可言。使得老太儿媳的动作有些多余。等三沸过了,再熬一阵,茶如浓血时,才提下来,沏进紫砂壶里,慢慢享用。第一口叫漱,先将一夜的老唾漱进肚里,谓之送养胃的津液回府;第二口叫润,第三口叫品。在老人看来,茶煮得好而不懂得品尝,那就好比把甘甜的泉水浇灌了野草,罪过就大了。喝过茶,老人就开始出门练拳。张爷的练拳也很讲究,清早、中午、下午三次,每次一到两个小时,雷打不动。正因为老人深得了品茶练拳的神韵,所以八十多岁了身体依然硬朗健在。一人喝茶嫌寂寞的老人呢,就去了戏楼里的茶座。 
茶摊上吸引老凉州人的,不仅仅是浓酽如血的茯茶,更重要的是那儿有戏台,有唱秦腔的戏班子。清朝时,自陕西艺人李富贵来武威创办秦腔班社富贵班后,民乐社、福兴社、荣兴社、新声社、新伶社、西声社、青声社等戏班子,如雨后春笋,相继出现。其中,不乏名嘴名演员岳中华、袁天霖、傅荣启、肖顺和、九龄童等挂牌领班。喝茶看戏就渐渐成了武威人忙里休闲的主要乐子。那时,武威的戏台,不论文昌宫戏楼、城隍庙戏台、马神庙戏台,还是民乐社剧场,都是坐南向北,即有看楼,又有茶座。这个座向,为的是露天儿看戏的人坐北向南,好晒太阳而考虑的。那时,各戏台的规模大都不小,仅民乐社剧场楼上楼下就能容纳八百多人喝茶看戏。可见武威城里喝茶看戏之风甚浓。家住东街的另一位茶痴老人,至今还记得老戏班永和社里身怀绝技的徐明德,说徐明德演《太湖城》中的孙武演得绝了,尤其是看他打雷碗的绝招真是一种享受。他先向空中抛一碗,口朝下,底朝上,当碗下落时,迅速再抛一碗,口朝上,底朝下,两碗相击,碗口相合,上碗破而下碗不破。那才叫绝活,今天的花拳秀腿算什么。 
除了秦腔,茶园、茶摊上吸引老武威人的还有艺人的说书,瞎贤的贤孝,凉州小曲,十八杂调。茶客们边听书边喝茶,边听曲儿边聊天,亦为一种享受,一种雅兴,一种生活中难以隔舍的东西。比如,我家乡古浪的小曲《穷人说妻》,听起来就让人感到人生的无奈与艰辛。词儿记得不大准,大概是: 

说了个大老婆呀,嘴上开豁豁;  
使给叫生火去呀,连火也吹不着;  
阳世上的穷人多,那一个真像我! 
说了个二老婆呀,叽子虱子多; 
晚上者去睡觉呀,叮得我睡不着! 
阳世上的穷人多,那一个真像我! 
说了个三老婆呀,上炕够不着; 
使给叫端碗去呀,她反把碗打破; 
阳世上的穷人多,那一个真像我! 
说了个四老婆呀,两眼看不着; 
啥活也干不成呀,我把她侍候着; 
阳世上的穷人多,那一个真像我! 

这曲儿是用哭腔唱的,听起来嘶嘶哑哑,像在哭娘。穷汉的心其实不穷,那些无人收留的残疾女子,他收留下了,心里尽管有些无奈,也只是一个人上山放羊时,呕上几嗓子罢了。家乡人人性的美善都藏在了这哭腔的背后。现在的武威茶摊上,广场上,再无说书的艺人了,小曲和杂调也再无人唱了,但凉州贤孝还在天天演唱。什么《丁郎刻母》、《白鹦哥盗桃》,老人们听了一辈子还在听。老人们蹲在家里闷得慌,就喜欢到茶摊上找乐子。嘴里喝着茯茶,耳里听着曲儿,手里玩着纸牌,眼里盯着车马炮,再喧些个天荒地老家里家外的谎儿,和他们自认为都是胡干的官场逸事,高兴了提一斤辣酒,摆两个大拇指大的酒盅,来上几杯,活活血,提提神,一天的日子便赛过神仙了。 
这样好的地方,不仅城里的老凉州爱来,乡里的老凉州也爱来。我认识一位金羊镇的老农,六十几岁了,每天早上都要骑着他那辆叮当乱响,唯有铃儿不响的破自行车儿,进城泡茶摊,听贤孝,玩牛九,下象棋,喝小酒,直到日落西山时才乐滋滋的回家。一年四季,夏秋两个季节,只要天不下雨,老人天天如此。冬天呢,有生硬刺骨的寒风挡驾,老人只好窝在家里,盘腿坐在炕沿上,煮一壶酽酽的红枣茯茶,就几两白酒,喊三二老农,喧些个天荒地老的故事,打发沉长的黑夜。 
也许,正因为有了如此多挚爱茶馆、爱听贤孝的老凉州,古朴的,传统意义上的凉州茶馆,才不至于在凉州绝迹。可不是吗?老舍笔下作为老北京象征的茶馆,如今是早已消声匿迹了。上海的茶馆,据说也只剩下老城隍庙湖心亭一处以为点缀,还不知光景如何。至于现在的凉州,虽然也和全国各地一样有高档豪华、设施考究,珠光宝气,或所谓回归自然,树皮装饰,竹子点缀的新茶馆、新茶屋,且多半有几个打扮漂亮的小姐在那里侍侯,但那不是供小青年谈恋爱的地方,就是款爷们摆阔、给官人输钱的场所,泡一壶龙井几十元钱一般人能喝得起吗?至于老茶馆的那种氛围和情趣,当然是半点也没有的了。 
为老人们提供一方乐土,商人们也曾努力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广场电影院门前还有一个茶馆,里面挺大,象个车间,熬茶就用土炉子烧煤,老头老太们无事就往那里钻。一杯茯茶五毛钱,喝上半天。后来广场扩建,撤了。老人们再没了去处,就去广场的树荫下纳凉。九十年代,打霸场入口东面改建市场时,有商人又建了一个专供老人们休闲的茶馆,并在里面修了戏台。这茶馆是由一个公司的大库房改造的,坐东向西,为使茶馆开阔,透风,老人们坐下不闷不热,除戏台所靠的东墙外,商人把西南北三面的墙都撤了,依柱子拉了一人高的围布遮挡外人的视线。因而,这茶馆准确的名称应叫茶棚。但有了戏台,请了专业秦腔班子,就使得普通茶棚一下子变成了阳春白雪,雅气十足,成了武威城里茶馆茶棚中的一大亮点。茶棚专供茯茶和秦腔,一杯茯茶一块钱,看戏再不另收钱,茶钱就是戏钱,戏钱就是茶钱,很受老人们的欢迎。每天上午十一时,茶棚就准时开锣唱戏了,老人们一遍喝着茯茶,一遍听着秦腔,听到入迷处,手指儿叩着桌子,拍着大腿,那些被岁月风饰了的苍桑老头就跟着摇头晃脑起来,如痴如醉,如梦如幻,就把家家难念的那本经忘了,甚是自在。也有爱唱两声的老头,等戏班子唱过一段,就走上台去,唱上一段子,一招一势,很象科班出生。 
那时,我家正在勤俭巷住,楼为东西向,住六楼,那茶馆就在我住的楼下对面,一墙之隔。每天中午下班,站到阳台上,便做饭便就能欣赏到老头老太喝茶听秦腔的陶醉劲儿。就觉这个小城的人文关怀甚是可人。 
可惜好景不长,没有维持两个夏天,这茶馆就维持不下去了。说实话,一两百老头老太一座就是一天,一杯茶一元钱,每天毛收入百十块,除去茶叶、红枣、冰糖等等成本,还要支付戏班子的演出费用,根本入不付出。提高茶价吧,来这里喝茶看戏的又多是离退休老人,茶钱高了没人来,低了又无法经营,实在左右为难。干赔本的买卖,谁愿意。那位有志振兴武威民俗文化的经商者只好歇菜了,把茶棚改成录相厅,至今还在放那些下三滥的录相片。 
现在专供茯茶的茶馆还有几个地方。一处是北关市场,那儿的茯茶最地道,也最受武威人欢迎。一处是凉州市场,北面专门修了一排茶屋,都是单间的,共有30多间,每间能放三四张桌子。但这儿的茶熬得不如北关市场的道。它的长项是为老人们准备了麻将。老人们想喝茯茶,又想吃三套车的,就去了北关市场。想打麻将,想玩棋牌的,就去了凉州市场。但对老人来说,品茶休闲的味儿,不仅仅是吃肚儿,搓麻将。老人们喜欢的氛围是朴素、随意、清静中有着高雅的东西。而北关市场纯粹是喝茶吃饭的地方,除了茶,除了行面,除了囟肉,又缺少一点娱乐性的东西。凉州市场又人声鼎浮,过于吵闹喧啸,耳根子难以清静,况且,除了麻将,除了牛九,又无半点高雅的东西。渐渐地,老人们对这两个地方也就失去了兴趣。反而成了中年人、年轻人的一方乐土。 
老人们没了去处,就到文化广场扎堆儿。所以文化广场上老人成堆,就成了武威的又一大景观。但广场上能让老人们坐着乘凉的地方并不多,故老人们出门时必带三样东西,一样是折叠式小椅,放下来坐,提起来走;不提小椅儿的必拿两张废旧报纸,随地儿一铺,就坐;二一样是杯子,广场上没茶馆,自个儿就得备足了水;三一样是牛九牌,凑上三五老头,挤一处阴凉,打牌过日子。若阴凉让年轻人占了,干脆就在太阳底下晒着打,说是太阳好啊,即能去风寒,又能除风湿,聊以自慰。爱好溜鸟的老头,还得多提一样东西,鸟笼。 
广场上没有茯茶,老人们为何爱去?不是因为广场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是因为广场上有瞎贤,有凉州贤孝,这一老人们看来唯一高雅的东西。有时我就想,若大一个城市,到处是茶摊,咋就唯独没有老人们的去处呢?那些开茶摊的,为何不把瞎贤请到茶摊上,边唱贤孝边引人。这样一举两得的事情咋就没人愿做。一位茶摊老板就说我,你以为老人们会掏五毛钱进核桃园,还是会掏二元钱进西效公园,你以为茶摊上男女老少都爱听贤孝啊?三个你以为,我还真不好对答,也真是个实际问题。 
武威的老人活得很苦,很累,又可敬。他们也有意见,但也就是几个老人凑到一起,说说而矣,多数并不给政府出难题的。广场是我观察城市生活的一扇窗口,我爱看老人溜鸟的景致,更爱与老人们一样听瞎贤唱曲儿,品味曲儿中凄凄惨惨切切悲悲泣泣涕涕的人生故事。曲儿是千年古凉州不落的太阳,是凉州人激情燃烧的岁月,激励人生的宝典。曲儿里更有每一个凉州人的影子和情感的流淌。尤其是二十四孝,简直就是武威人自己劝人行善积德、孝敬父母的《道德经》。若没有老人们给瞎贤一个市场,给瞎子们一口饭吃,武威最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瑰宝贤孝,可能早就失传了。正是这些对传统文化独有情钟的老人们,对下里巴人的阿护,爱听,贤孝才得以在武威城最中心的广场上天天上演,天天传唱。老人们为此负出的代价是,没有浓荫纳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