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公刘子茶道培训学校
招生热线:0571-88210
937
搜索
标题
摘要
内容
Tea ceremony(さどう)
首页
本站新闻
培训考证
茶道文化
茶馆经营
茶师风采
业务联系
茶艺师培训报名
评茶师培训报名
茶道博物院
游客留言
远程教育
购物商场
招聘求职
公刘子专栏
茶道驿站
学术研究
新闻摘要
公刘子茶道渊源
应邀表演
竞赛裁判
网管留言
平台维护
摘录王相山《茶话武威之二》老凉州老获茶
来源:
|
作者:
glzcdcom
|
发布时间:
2616天前
|
719
次浏览
|
分享到:
武威人喝茶,缘自何时,已不可考。《谷山笔尘》记载:六朝的时侯,北方的人还不喜欢喝茶,都是用酪代替。或者是等柳芽、槐芽、椿芽初发时,采摘之后煮水喝,据说味道比茶还好。民勤人则将茴香炒熟,泡茴香水喝,它的颜色很绿,甚至比龙井的颜色还好看,味道也不比旗枪差。还有像牡丹、玫瑰、菊花之类的花,采摘下来泡茶,也觉清远不俗。直到唐朝,商人们拿马去换茶叶,茶才在武威流行开来。
老武威人酷爱的是茯茶。建国前,武威城有多少茶馆,已经搞不清楚,但老城隍庙根儿的老茶馆,至今,许多七十岁以上的老武威人还记忆犹新。一提起来,神情里就有遗憾,要不是那场大火,要不是小日本的飞机往城隍庙的头上扔下炸弹,老城隍庙那一处独特的风景怕是要保留下来的吧。老城隍庙即今儿的文化广场文化馆所在地。建国前,那儿是公共体育场,其后是一处布满茶园酒肆和各种摊贩的广场。是武威最热闹的地方。
正宗的老武威人,只要到了盛夏,往往是天一麻麻亮,便打着呵欠出了门,打打太极拳,压压马路,练练腿骨,就到城隍庙根儿的饮食摊点上吃早点去了,吃罢小吃,日头爷也就爬上树稍儿了。顺着老城隍庙根儿摸溜到戏台下,或直奔那热气腾腾人声鼎沸的茶馆,一遍看戏一遍喝茶,一遍溜鸟一遍晒太阳,他们一天的日子才算真正开始了。也只有到那里先呷一口煮得血赤赤的茯茶润润嗓子,再把滚烫浓酽的茯茶吞下肚去,才会觉得回肠荡气,神清气爽,遍体通泰,真正活了过来。
红枣茯茶是凉州三套车之一绝。红枣茯茶的熬制有其独特的讲究,从用料到火候,据说都有祖传的秘方,老子号的茯茶师傅一般情况下是不轻易传授别人的。表面看上去,炉子是土炉子,茶壶是大铁壶,火用的是普通煤渣子,并无独特处,但熬起来就很讲究,一般人不得而知。我几经打探,才得知内中一二。
熬茯茶最好的器具是砂罐子和砂锅子。最好的水是活水,即来自祁连山的泉水而非井水。据说武威莲花子山药王泉的泉水是武威最好的煮茶之水。所以,过去武威城里的大户人家总备有专门买水的马车,一有尊贵的客人便上莲花子山买药王泉的水煮茶、冲茶。故而有;茶不茶,谁说话,药王泉,神仙茶;之说。药王泉只在每年的五月十三免费开放,其它时间,有专人看守。所以普通人家要想喝上一口用药王泉水煮的茶,只有到五月十三,便逛庙会便提一桶回来。现今的自来水已加了漂白粉,更差,茶本性寒,井水未见太阳,性更寒。且西方常寒凉也,水就讲究;老汤三沸。壶中间起了水泡,象鱼儿的眼睛,滴溜溜在水面上往外滚,且有微微作响的声音时,叫一沸;壶四周象泉水喷涌,泛起成串的珠子时,叫二沸;等到水开得象澎湃的波浪,水气水泡全部消散了时,就叫三沸。南方人熬茶,见三沸即止,是因为南方的水太软,再煎水就老而无味了。而武威的水性太硬,只有在三沸上一味地沸腾,茶的灵魂才能出窍,才能去掉寒性,熬出味来。所谓汤,是茶叶的灵魂。再加上红枣提气暖性,武威人便将性寒的茯茶熬成补气的汤了。
茯茶的好坏,关键在于火侯的把握。李约说茶必须用活火煎,活火是指炭火有焰的。东坡诗句活水仍将活火烹,说的就是这法。 火太文,熬出的茶水性软,水就会被茶所降伏;火太武,茶就会受制于水。因而煮茯茶的火侯必须文武并用,一沸前用文火,二沸用武火,三沸后再用文火慢慢煎。往壶中投放茶叶也有讲究,先茶后水,叫做下投; 水添到一半时放茶,再加满水叫中投;先加满水后放茶叫上投。夏天适合上投,冬天适合下投,春秋适合中投。
如今,这些讲究,人们多已不知道了。水是自来水,壶是铁皮壶,火用鼓风机吹。但武威人仍觉得地道。茯茶熬好后,其色红润如血,再调上红糖或白糖,喝一口甜蜜可人,喉咙生津;喝一杯神清气爽,肠胃通泰。因为茯茶具有提神、补气、养胃的保健功能,故有凉州土咖啡之美称。因而,但凡武威人特别是凉州人对茯茶都有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愫。特别是老凉州人,吃罢行面拉条子、卤肉后,一定要再喝上几杯酽酽的茯茶,才觉完美。
闻龙《茶笺》里记载:苏东坡说:蔡君谟嗜茶,老病不能饮,日烹而玩之。可发来者之一笑也。年老耽弥甚,脾寒量不胜。煮茶为了玩的人很少。但有一位老武威人对煮茯茶的讲究一点不虚。我住的家属楼上,有一位张爷,已八十多岁了,从年轻时侯到现在,茶碗熏炉,几乎没有停过。他每天喝茶有定时:天明、早餐、中餐、下午、黄昏、睡前,这六个时侯必定烹茶。特别是天明的煮茶,老人特讲究。他的供春茶壶,小巧玲珑,平时爱不释手,如同掌上明珠。天一麻麻亮,老人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熬茶。有时老太或是儿媳起早了,就将茯茶熬好了,但老人起来必要提上小壶,再搭到火上,亲自熬,听着水火相互的作用,就像听着松涛的声音一样,妙不可言。使得老太儿媳的动作有些多余。等三沸过了,再熬一阵,茶如浓血时,才提下来,沏进紫砂壶里,慢慢享用。第一口叫漱,先将一夜的老唾漱进肚里,谓之送养胃的津液回府;第二口叫润,第三口叫品。在老人看来,茶煮得好而不懂得品尝,那就好比把甘甜的泉水浇灌了野草,罪过就大了。喝过茶,老人就开始出门练拳。张爷的练拳也很讲究,清早、中午、下午三次,每次一到两个小时,雷打不动。正因为老人深得了品茶练拳的神韵,所以八十多岁了身体依然硬朗健在。一人喝茶嫌寂寞的老人呢,就去了戏楼里的茶座。
茶摊上吸引老凉州人的,不仅仅是浓酽如血的茯茶,更重要的是那儿有戏台,有唱秦腔的戏班子。清朝时,自陕西艺人李富贵来武威创办秦腔班社富贵班后,民乐社、福兴社、荣兴社、新声社、新伶社、西声社、青声社等戏班子,如雨后春笋,相继出现。其中,不乏名嘴名演员岳中华、袁天霖、傅荣启、肖顺和、九龄童等挂牌领班。喝茶看戏就渐渐成了武威人忙里休闲的主要乐子。那时,武威的戏台,不论文昌宫戏楼、城隍庙戏台、马神庙戏台,还是民乐社剧场,都是坐南向北,即有看楼,又有茶座。这个座向,为的是露天儿看戏的人坐北向南,好晒太阳而考虑的。那时,各戏台的规模大都不小,仅民乐社剧场楼上楼下就能容纳八百多人喝茶看戏。可见武威城里喝茶看戏之风甚浓。家住东街的另一位茶痴老人,至今还记得老戏班永和社里身怀绝技的徐明德,说徐明德演《太湖城》中的孙武演得绝了,尤其是看他打雷碗的绝招真是一种享受。他先向空中抛一碗,口朝下,底朝上,当碗下落时,迅速再抛一碗,口朝上,底朝下,两碗相击,碗口相合,上碗破而下碗不破。那才叫绝活,今天的花拳秀腿算什么。
除了秦腔,茶园、茶摊上吸引老武威人的还有艺人的说书,瞎贤的贤孝,凉州小曲,十八杂调。茶客们边听书边喝茶,边听曲儿边聊天,亦为一种享受,一种雅兴,一种生活中难以隔舍的东西。比如,我家乡古浪的小曲《穷人说妻》,听起来就让人感到人生的无奈与艰辛。词儿记得不大准,大概是:
说了个大老婆呀,嘴上开豁豁;
使给叫生火去呀,连火也吹不着;
阳世上的穷人多,那一个真像我!
说了个二老婆呀,叽子虱子多;
晚上者去睡觉呀,叮得我睡不着!
阳世上的穷人多,那一个真像我!
说了个三老婆呀,上炕够不着;
使给叫端碗去呀,她反把碗打破;
阳世上的穷人多,那一个真像我!
说了个四老婆呀,两眼看不着;
啥活也干不成呀,我把她侍候着;
阳世上的穷人多,那一个真像我!
这曲儿是用哭腔唱的,听起来嘶嘶哑哑,像在哭娘。穷汉的心其实不穷,那些无人收留的残疾女子,他收留下了,心里尽管有些无奈,也只是一个人上山放羊时,呕上几嗓子罢了。家乡人人性的美善都藏在了这哭腔的背后。现在的武威茶摊上,广场上,再无说书的艺人了,小曲和杂调也再无人唱了,但凉州贤孝还在天天演唱。什么《丁郎刻母》、《白鹦哥盗桃》,老人们听了一辈子还在听。老人们蹲在家里闷得慌,就喜欢到茶摊上找乐子。嘴里喝着茯茶,耳里听着曲儿,手里玩着纸牌,眼里盯着车马炮,再喧些个天荒地老家里家外的谎儿,和他们自认为都是胡干的官场逸事,高兴了提一斤辣酒,摆两个大拇指大的酒盅,来上几杯,活活血,提提神,一天的日子便赛过神仙了。
这样好的地方,不仅城里的老凉州爱来,乡里的老凉州也爱来。我认识一位金羊镇的老农,六十几岁了,每天早上都要骑着他那辆叮当乱响,唯有铃儿不响的破自行车儿,进城泡茶摊,听贤孝,玩牛九,下象棋,喝小酒,直到日落西山时才乐滋滋的回家。一年四季,夏秋两个季节,只要天不下雨,老人天天如此。冬天呢,有生硬刺骨的寒风挡驾,老人只好窝在家里,盘腿坐在炕沿上,煮一壶酽酽的红枣茯茶,就几两白酒,喊三二老农,喧些个天荒地老的故事,打发沉长的黑夜。
也许,正因为有了如此多挚爱茶馆、爱听贤孝的老凉州,古朴的,传统意义上的凉州茶馆,才不至于在凉州绝迹。可不是吗?老舍笔下作为老北京象征的茶馆,如今是早已消声匿迹了。上海的茶馆,据说也只剩下老城隍庙湖心亭一处以为点缀,还不知光景如何。至于现在的凉州,虽然也和全国各地一样有高档豪华、设施考究,珠光宝气,或所谓回归自然,树皮装饰,竹子点缀的新茶馆、新茶屋,且多半有几个打扮漂亮的小姐在那里侍侯,但那不是供小青年谈恋爱的地方,就是款爷们摆阔、给官人输钱的场所,泡一壶龙井几十元钱一般人能喝得起吗?至于老茶馆的那种氛围和情趣,当然是半点也没有的了。
为老人们提供一方乐土,商人们也曾努力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广场电影院门前还有一个茶馆,里面挺大,象个车间,熬茶就用土炉子烧煤,老头老太们无事就往那里钻。一杯茯茶五毛钱,喝上半天。后来广场扩建,撤了。老人们再没了去处,就去广场的树荫下纳凉。九十年代,打霸场入口东面改建市场时,有商人又建了一个专供老人们休闲的茶馆,并在里面修了戏台。这茶馆是由一个公司的大库房改造的,坐东向西,为使茶馆开阔,透风,老人们坐下不闷不热,除戏台所靠的东墙外,商人把西南北三面的墙都撤了,依柱子拉了一人高的围布遮挡外人的视线。因而,这茶馆准确的名称应叫茶棚。但有了戏台,请了专业秦腔班子,就使得普通茶棚一下子变成了阳春白雪,雅气十足,成了武威城里茶馆茶棚中的一大亮点。茶棚专供茯茶和秦腔,一杯茯茶一块钱,看戏再不另收钱,茶钱就是戏钱,戏钱就是茶钱,很受老人们的欢迎。每天上午十一时,茶棚就准时开锣唱戏了,老人们一遍喝着茯茶,一遍听着秦腔,听到入迷处,手指儿叩着桌子,拍着大腿,那些被岁月风饰了的苍桑老头就跟着摇头晃脑起来,如痴如醉,如梦如幻,就把家家难念的那本经忘了,甚是自在。也有爱唱两声的老头,等戏班子唱过一段,就走上台去,唱上一段子,一招一势,很象科班出生。
那时,我家正在勤俭巷住,楼为东西向,住六楼,那茶馆就在我住的楼下对面,一墙之隔。每天中午下班,站到阳台上,便做饭便就能欣赏到老头老太喝茶听秦腔的陶醉劲儿。就觉这个小城的人文关怀甚是可人。
可惜好景不长,没有维持两个夏天,这茶馆就维持不下去了。说实话,一两百老头老太一座就是一天,一杯茶一元钱,每天毛收入百十块,除去茶叶、红枣、冰糖等等成本,还要支付戏班子的演出费用,根本入不付出。提高茶价吧,来这里喝茶看戏的又多是离退休老人,茶钱高了没人来,低了又无法经营,实在左右为难。干赔本的买卖,谁愿意。那位有志振兴武威民俗文化的经商者只好歇菜了,把茶棚改成录相厅,至今还在放那些下三滥的录相片。
现在专供茯茶的茶馆还有几个地方。一处是北关市场,那儿的茯茶最地道,也最受武威人欢迎。一处是凉州市场,北面专门修了一排茶屋,都是单间的,共有30多间,每间能放三四张桌子。但这儿的茶熬得不如北关市场的道。它的长项是为老人们准备了麻将。老人们想喝茯茶,又想吃三套车的,就去了北关市场。想打麻将,想玩棋牌的,就去了凉州市场。但对老人来说,品茶休闲的味儿,不仅仅是吃肚儿,搓麻将。老人们喜欢的氛围是朴素、随意、清静中有着高雅的东西。而北关市场纯粹是喝茶吃饭的地方,除了茶,除了行面,除了囟肉,又缺少一点娱乐性的东西。凉州市场又人声鼎浮,过于吵闹喧啸,耳根子难以清静,况且,除了麻将,除了牛九,又无半点高雅的东西。渐渐地,老人们对这两个地方也就失去了兴趣。反而成了中年人、年轻人的一方乐土。
老人们没了去处,就到文化广场扎堆儿。所以文化广场上老人成堆,就成了武威的又一大景观。但广场上能让老人们坐着乘凉的地方并不多,故老人们出门时必带三样东西,一样是折叠式小椅,放下来坐,提起来走;不提小椅儿的必拿两张废旧报纸,随地儿一铺,就坐;二一样是杯子,广场上没茶馆,自个儿就得备足了水;三一样是牛九牌,凑上三五老头,挤一处阴凉,打牌过日子。若阴凉让年轻人占了,干脆就在太阳底下晒着打,说是太阳好啊,即能去风寒,又能除风湿,聊以自慰。爱好溜鸟的老头,还得多提一样东西,鸟笼。
广场上没有茯茶,老人们为何爱去?不是因为广场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而是因为广场上有瞎贤,有凉州贤孝,这一老人们看来唯一高雅的东西。有时我就想,若大一个城市,到处是茶摊,咋就唯独没有老人们的去处呢?那些开茶摊的,为何不把瞎贤请到茶摊上,边唱贤孝边引人。这样一举两得的事情咋就没人愿做。一位茶摊老板就说我,你以为老人们会掏五毛钱进核桃园,还是会掏二元钱进西效公园,你以为茶摊上男女老少都爱听贤孝啊?三个你以为,我还真不好对答,也真是个实际问题。
武威的老人活得很苦,很累,又可敬。他们也有意见,但也就是几个老人凑到一起,说说而矣,多数并不给政府出难题的。广场是我观察城市生活的一扇窗口,我爱看老人溜鸟的景致,更爱与老人们一样听瞎贤唱曲儿,品味曲儿中凄凄惨惨切切悲悲泣泣涕涕的人生故事。曲儿是千年古凉州不落的太阳,是凉州人激情燃烧的岁月,激励人生的宝典。曲儿里更有每一个凉州人的影子和情感的流淌。尤其是二十四孝,简直就是武威人自己劝人行善积德、孝敬父母的《道德经》。若没有老人们给瞎贤一个市场,给瞎子们一口饭吃,武威最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瑰宝贤孝,可能早就失传了。正是这些对传统文化独有情钟的老人们,对下里巴人的阿护,爱听,贤孝才得以在武威城最中心的广场上天天上演,天天传唱。老人们为此负出的代价是,没有浓荫纳凉。
上一篇:
话说供春壶
下一篇:
跳板茶,又叫“茶盘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