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山八友”之程意亭与田鹤仙落款“民国浅绛彩山水人物纹玉兰形菊瓣盘”鉴赏
周文棠
在中华艺术的璀璨宝库中,江西景德镇陶瓷艺术宛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以其独特魅力为古老的中华文明增添了绚丽光彩。“珠山八友”作为民国时期景德镇著名瓷画家的杰出代表,由王琦、王大凡、汪野亭、程意亭、邓碧珊、刘雨岑、徐仲南、田鹤仙、毕伯涛、何许人等组成。这一群体延续了明清以来景德镇瓷器的艺术余韵,共同书写了近代景德镇瓷业史的辉煌篇章。
“珠山八友”堪称独特的文化现象。在陶瓷史上,如此风格鲜明且影响力深远的瓷画群体极为少见;而在中国绘画史上,类似的“画派”现象却较为普遍。他们集中国瓷画艺术之大成,开创了瓷画艺术的崭新境界。
本次鉴赏的“民国浅绛彩山水人物纹玉兰形菊瓣盘”,造型别致精巧。其高7.5厘米,玉兰形碗长25.8厘米,宽20.4厘米;圈足长16.8厘米,宽12.5厘米,采用敞口收敛底的经典形制。此盘创作于1934年5月6日左右,由程意亭与田鹤仙两位大师携手完成。盘上工整厚重的“甲戊立夏煮山樵子鹤仙田青”书法款识,尽显文人雅韵与书法功底。
盘上绘有山水人物图案,生动展现了“目送归鸿”的悠远意境。从艺术风格来看,该作品完美呼应了“珠山八友”诗、书、画融合的创作特点,将瓷画与传统中国画巧妙结合,呈现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盘面上,一位老者拄杖远眺,目光追随着归鸿,神情悠然。群山巍峨矗立,房舍隐现于山坡之间,数株苍劲老树立于老者身后,左侧隐约可见一座供人歇脚的凉亭,山谷间群鸟振翅飞翔,整个画面充满诗意与生机。
老者拄杖而立,岁月的沉淀赋予其沉稳气质。他缓缓驻足,拐杖的影子与雁群的影子相互呼应,望着归鸿渐渐没入晚霞,那望向远方的眼神,既似饱含着对家的思念,又仿佛寄托着对恬静艺术与审美的追求。这种“目送归鸿”的画面,恰似陶渊明“种菊南山下”的超脱情怀,令人心生共鸣。
盘的一侧,描绘着一位身着红衣的老者策杖问山水的场景。他逍遥于云外,心虽寄于尘世,却又超然物外。老者微微扬头,极目远眺水天一色,意境深邃悠远,给人以无限遐想。老者身后,老树虬枝伸展,红花绿叶栩栩如生,山水布局疏朗有致,宛如传统水墨山水画般,巧妙地分布在既窄又呈波形起伏的菊瓣形瓷盘壁上,尽显画家高超的构图与绘画技艺。
与常见的瓷板画相比,瓷盘绘画更考验作者对釉色变化与搭配的掌控能力,需精准把握最终呈现的图案效果。这件作品绘制于收敛形且波浪状的斜面之上,相较于平面的瓷板画,要在其上绘出山水人物的意境,难度系数极大,更凸显出作者深厚的绘画功力。
盘的另一侧,融入了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的元素,诗、书法与印鉴相得益彰。“晴烟和草色,夜雨长溪痕”的诗句,落款为“甲戊立夏(1934年5月6日),煮山樵子(程意亭)与鹤仙田青(田鹤仙)于珠山”,并钤有“田”字款小印。此诗句出自唐代诗人许浑的《南楼春望》,诗意不仅与画作创作时5月草木繁茂的时节相契合,也与画面中老者策杖江岸、观水天一色的场景相呼应。诗句细腻描绘了时光流逝与自然景色的变化,展现出特定时代艺术家静谧悠远的心境。“晴烟和草色”描绘出阳光照耀下,水汽蒸腾形成朦胧轻烟,与春日里绿意盎然的草木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画卷;“夜雨长溪痕”则刻画了夜雨悄无声息滋润大地,雨水顺溪流而下留下长长水痕的生动景象,暗示雨水充沛、溪流活跃,尽显雨后自然的清新与活力。
作品底部为椭圆形圈足,正中红印“古石斋”格外醒目。“古石”乃田鹤仙的斋号,象征着他对古代艺术的崇敬与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厚眷恋。
这件作品意义非凡。它不仅在瓷器上完美呈现出墨分五色的中国画效果,更是两位“珠山八友”携手合作的佳作。画面罕见地分布于收敛兼波浪形的菊瓣纹内外壁,诗、书、画、印俱全,且品相完整,极具艺术鉴赏价值。程意亭作为“珠山八友”的核心成员,其瓷板画以花鸟题材著称,尤擅细腻刻画荷花、仙鹤等意象,作品兼具文人雅趣与传统工笔技法,现存作品中约80%为花鸟类,人物与山水题材极为罕见,更凸显此件作品的珍贵。
该作品在艺术特色上独树一帜,其构图大胆创新,改变了传统对称布局,采用斜角取势的手法,营造出强烈的空间张力;在艺术审美层面,构图灵动巧妙,色彩层次丰富,在传统技法基础上融入水墨晕染技巧,使画面色彩古雅富丽,兼具豪壮与柔美格调。四个视觉层面分别呈现“目送归鸿”、“策杖问山水”、“诗、书、作者款”、“古石斋”。其艺术成就的稀缺性不言而喻,两位大师通力创作,不仅弥补了程意亭山水人物题材作品的稀缺,更展现出在不规则瓷面上巧妙布置山水树木人物的高超技艺,尤其是类似中国传统水墨山水人物画面在不规则瓷面上的呈现,更是极为罕见。2011年,程意亭、田鹤仙分别被追授为“中国景德镇陶瓷工艺美术大师”,这无疑为这件作品增添了更为厚重的艺术分量,使其成为两位大师精心合作的经典之作。
当我们捧起这件跨越近百年时光的作品,从上下左右每一个角度细细品鉴,都能感受到它承载的非凡意义。这不仅是对程意亭、田鹤仙两位陶瓷艺术巨匠辛勤创作的致敬——历经战火纷飞、社会动荡,他们的心血结晶仍得以完好留存,抚慰着世人对艺术瑰宝的珍视之心;更是对中国陶瓷文化数千年灿烂文明的生动纪实,见证着传统工艺的薪火相传与创新突破,让后人得以触摸历史文脉,领略瓷画艺术的不朽魅力。
(该作品现展陈于杭州公刘子茶道培训学校)
作者简介:
周文棠,国际武林斗茶大会创始人、中国茶叶博物馆研究员、杭州公刘子茶道培训学校教授。
著“‘习称为瓷’时代考辩”刊出于《陶瓷研究》1990年第2期,1999年开创茶艺师职业培训,2003年独著《茶道》、《茶馆》等,发表《蒙顶植茶人物演变与社会文化背景》等论文六十余篇。
(插图附后)
观展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文三路259号昌地火炬大厦三号楼502 公刘子茶道培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