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9日傍晚,工作总算告一段落了,可以稍休息片刻啦!杭城还是一如既往的闷热,却丝毫不影响我的好心情,这可是个好兆头,果不其然老师走进茶道苑的时候说道:“好好准备一下,今晚你们有口福啦,可以品尝“百年的老普洱茶”。虽未见识“百年老普”的庐山真面目,心里已经是乐滋滋的了,怀着期待的心情准备着相应的物品、茶叶及器具,等候着贵宾携带“百年老普”光临“寒舍”。
晚上8:00整,贵宾们如约而至,经公刘子先生介绍,光临茶道苑的贵宾是上海茶艺专业委员会都元白副主任、国际著名书画鉴定家香港黄君实老先生及其夫人。大家坐定后,我便取出了周老师收藏了二十几年的“女儿红”,温杯洁具、冲泡、沥汤、观汤色、闻香、品茗一切顺理成章,“女儿红”那晶莹剔透而红亮的汤色、久闻不散的幽幽茶香都令黄老和都先生赞叹不已。茶过五巡,也将黄老先生的“百年老普”“引”出来了。
我当时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百年老普”是用一个玻璃茶罐装着的,透明的罐盖上贴着“宋聘蓝标”字样的小标签,很有一种亲切感,年初的时候,有一茶友向我介绍了另一款老普“宋聘红标”,但只闻其名,未见其貌,今日得见“宋聘蓝标”甚是开心。都先生小心翼翼地取出宋聘名普放至白纸上供众人鉴赏,名普色褐如古木,散发着“古木”特有的气息,这也许是幽寂百年的原因吧。黄老给我的印象非常和蔼,一直是笑容满面的,这也许是久经生活历练的老者才能够达到的境界吧。据黄老介绍:“’宋聘蓝标’、’宋聘红标’都是百年难得一见的普洱“茶王”,像“陈云号”只能算是“茶后”了,但都是为数不多的珍宝,开了饼,喝一泡,就少一泡了。”公刘子先生说:“这样的老茶最适宜用紫砂壶冲泡了。”黄老也认为老茶最适宜用专用的紫砂壶沏泡,这次来大陆要去很多地方,加上行李又多,未能将他那把专泡“宋聘蓝标”的紫砂壶带上,感觉甚有些缺憾。但这并不影响在座的茶友一睹老茶风采的心情。
黄老盛赞:都先生很会泡茶,并邀请都先生上坐为大家沏泡老茶。都先生穿着米色中式上衣,特别是那一捋长须令人记忆深刻,很有一种艺术家的风范,在泡茶台前坐定后,都先生习惯用小盖碗沏泡老茶,主随客便,我便为都先生选一精致小盖碗及品茗杯若干,煮上水,都先生温杯、净具、洗茶、冲泡动作技法娴熟、流畅。第一泡汤倒至公道杯后,观其汤色,汤色红浓明亮,后分至各个品茗杯,闻香,茶香依旧是“古木”特有的气息,口感绵润。但黄老、都先生都认为第一泡还没有把百年老茶的最佳品质表现出来,都先生说:“泡好茶喝,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还要有好水泡茶。现在是杭城最热的时候,泡茶也需要环境的温度适宜,天气太热不利于茶品质的发挥,一般而言,人最舒服的时候,泡出来的茶也是最好喝的,今天泡老茶雅致的环境、人和都俱备了,但是水的质地还没有达到预期的要求,若有好水,老茶的品质将会发挥的更好。”此时黄老表示曾经用过日本北海道附近的山泉水泡老普的往事至今仍然记忆犹新。公刘子先生说:“喝老茶是应有好水沏泡,若品茗的杯子也换上老器的话,那就绝了。”此时潘茶师搬来了农夫山泉,煮水,泡茶,品茶,十四泡了汤色依旧是红浓明亮,越喝越觉得口感绵润生津,老普果真是经久耐泡,这也许正是“宋聘蓝标”经历了百年岁月的洗礼尽显了“茶王”的风范。
说不完、道不尽的普洱老茶,茶友们品着茶,一个个笑容满面,将心中的那份喜悦之情诠释在脸上了,这样的品茶场景,是一种茶缘所至,此情、此景何时能够再现呢?不禁让我想起了日本茶道中的“一期一会”。但是对于我们这些小辈们来说,能够与专家们共品百年老茶,已经是人生莫大得幸事,我又是何其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呢?机会是给予真正与茶有缘的人的------。
公刘子茶道苑 胡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