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李伟在郑州开了家茶馆,想靠卖茶赚钱。10年后的今天,他徜徉在茶的历史长河中,成了中国茶叶界的名人,他不得不时时自我提醒;我首先是个商人,然后才是茶文化传播者。
不久前一个炎热午后,一个半小时的品茗闲谈中,李伟至少五次提到以上这句话。这让记者忍俊不禁——这个率真、有趣,似乎理性又很矛盾的茶老板!
这10年,李伟说着一口道地河南话,和全国诸多荼叶学者、品茗大师“混”成了至交,还在无意中发展了不少“粉丝”。每每有人请签名,他常写的是“茶亦醉人”四个字。
“茶能醉我何须酒,墨亦香人足胜花”,著名书法家王澄的这句题诗,让这个爱茶人曾细细品味。
袅袅茶香中,李伟一醉十年。他用蒙太奇的讲述方式,为记者描摹了他的十年“茶醉”之旅——
爱喝茶。他品茶无数,“红、绿、黄、黑、白、青”,可谓是逮啥喝啥。诸种茶中,他尤为偏爱信阳毛尖浓郁的板栗香,前不久喝到一款软软兰花香的信阳毛尖,当即欣喜若狂,连打电话要求友人赶紧再送茶来。状态好时,他能蒙眼品出哪款茶产自信阳哪座茶山。对茶的痴恋也让他甘做茶文化的布道者,除了时常应邀在外讲茶,还坚持在每周一上午给自己茶馆的员工讲课,笑称“我拎着耳朵把员工放在茶杯里,看看你能不能沾点茶香”。十年来,从水云间出来的员工有几十个,几乎个个 都是茶博士,他们几乎遍布河南的各个地方,从事着茶叶经营和茶文化的传播,有人笑称水云间是河南茶界的黄浦军校。
爱纠错。“滇红”的产地怎么可能是“广西”?它只可能在云南啊;信阳知名茶山车云山明明是海拔600米,为何要将之拔高到1200米?要知道海拔600米到800米山上产的茶才是最好的;信阳毛尖曾获金奖,到底是什么奖?那是1990年在广州获的“国家质量金奖”……他一逛茶叶市场,看到有的商家连基本常识都搞错,就忍不住前去纠正,往往让人家惊诧莫名,直问“你是干啥的”?
爱吆喝。初入茶道,他曾很“看不起”信阳毛尖,而今却跑遍了信阳产茶的角角落落,并到吆喝“我爱河南茶”、“喝河南茶更能滋养河南人的身体”、“信阳毛尖是中国最优秀的茶”……光说不过瘾,还笔耕不辍,仅关于信阳毛尖的书都写了三本,还应邀和20位中国茶界名哝一起编写《中国名茶》,专书信阳毛尖,他又直书《“中国十大名茶”称谓的前世今生》,说明其实并不曾有过这一称谓的评比,而信阳毛尖“全国名茶”的地位谁都无法撼动。
爱琢磨。西湖龙井为啥是扁平的且制作时要抹点油?是不是暗合了这一意境:西湖碧波之上,一叶扁舟荡漾在云水间?而当茶叶舒展缓缓下沉之时,其风姿又多么像翩翩起舞的江南美女!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茶叶生长何处、被何处人民认可和追捧,岂是偶然?这其中天人相谐的文化深意多么耐人品咂!而信阳毛尖的“细、圆、光、直、多白毫、香高、味浓、汤色绿”又和厚重的中原文化有着怎样的关系?
爱反省。信阳产茶历史2000多年,信阳毛尖也快要迎来100岁生日,然而10多年来信阳毛尖的影响力为什么在持续下降?中国是茶叶的“老家”,但中国为什么出不了世界级茶商?铁观音有“观音韵”,其“圣妙香”可意会不可言传;武夷岩茶有“岩韵”,是“岩石作骨花为香”,那么信阳毛尖又是什么“韵”呢?李伟说他一直都在琢磨着这些本来和他没什么关系的问题,比如痴痴地想着能为信阳毛尖总结出个什么“韵”来……
品茶如品人生,品人亦如品茶。这个夏风轻漾的下午,因了茶水、茶文、茶思、茶韵的滋润,本不懂茶的记者,竟然也微微茶醉。